常見問題


Q:存貨應如何管理??

A利用物料的ABC分類和簡單的庫存補充方法

關於ABC分類法的原理

ABC分類法是對材料的一種重點管理方法。此分類法的基礎在於企業內的物料雖然種類繁多,但若經過分類我們可以發現少數的項目佔了很大的耗用金額。因此若我們對每一種物料不論其耗用金額多大,都採用相同的管理模式,必定會發生不合理和浪費的現象。因為我們所花費在控制上的成本可能已遠超過該物料的價值。而在柏拉圖定律(Pareto’s Law)中指出存貨控制的成效經常決定於很少的項目。所以若要將有限的時間和人力作更有效的運用,就應將管理的重點放在「重要的少數項目」,加以嚴密的控制,這類物料即是A類物料。而對於「不重要的多數項目」,即是C類物料可採取較寬放的管理方式。而介於兩者之間的物料即為B類物料。

以上已經談到若我們將各項物料的年度使用金額由大到小排列,將會發現有少數的物料有著大量的使用金額。換句話說,物料種類和年度使用金額的百分比之間的關係有著某種模式,我們可以把物料分成以下三類:

1.      A類:有10﹪到20﹪的物料項目佔了50﹪到80﹪的使用金額。

2.      B類:有20﹪到30﹪的物料項目佔了15﹪到20﹪的使用金額。

3.      C類:有50﹪到70﹪的物料項目佔了5﹪到10﹪的使用金額。

上述的分類方法一般而言只是通則,而重要的關鍵是在於:究竟應在何處訂出ABC各類物料的界限?其區分並無一定的規則,因每個公司對於各類物料,都有其價值與項目不同的比例,所以可以利用ABC分析圖,以曲線轉變最快之點為分界線。(ABC分析圖係以橫座標表示物料項目累積的百分比,縱座標表示耗用金額累積百分比。)

各種物料的管理方法

將物料依ABC分類法分為三類後,對各類的管理方法也有所不同。以下說明對此三大類物料管理的原則:

1.      管理A類之物料:因為A類物料項目少而積壓的資金多,所以應經常訂貨,增加週轉次數,但為了避免缺貨,需將庫存整理清楚,加強交貨和出貨的管制。且因為其項目少,控制上可以較為密切,可等要使用時才到貨。不需要時最好也不要積壓庫存。可用MRP來作為A類物料的管理和控制方法。

2.      管理C類之物料:因為C類物料項目多且積壓的資金少,通常使用簡單的控制方法。雖然C類物料僅佔總使用金額的一小部份,但缺乏一個C類物料時仍會使整個工廠的生產中斷。所以C類物料仍應確保有足夠的數量可以使用。就算因此會導致較大的庫存數量和較高的安全存量也沒關係,畢竟C類物料所造成的庫存金額不會太高。

3.      管理B類之物料:B類物料的控制方法介於A類、C類物料之間,一般需要有良好的庫存記錄。可用MRPROPRe-Order Point)來作為B類物料的管理和控制方法。

使用雙箱法來管理C類的物料

正如同我們之前所述,並非每個物料都需使用像MRP般複雜的方法去計算及控管需求單據。對於低價值的C類物料,如螺絲、墊片等,可以使用簡單的方法來補充庫存,以免為了控管這些較低價值的物料而浪費了更多的資源。

以下我們說明用雙箱法來補充庫存的方式

雙箱法

雙箱法(Two-Bin System)顧名思義是利用兩個箱子的觀念來管理庫存的一種訂購系統。而這兒指的箱子未必是真的的箱子,可能是一堆或是一盒等任何的儲存型態。雙箱法指的是在物料進貨時,將物料分為AB兩箱,領料時先從A箱領取,當A箱物料領完時,即發出補充訂單。而B箱的數量則供給採購單的前置時間(即該採購單發出後到此物料入庫的期間)來領用。在收料時,先將B箱的數量填滿,其餘的再放入A箱。領用時再從A箱取用物料,直到用盡為止。這樣一來,這兩箱的物料週而復始的運用。在此時,B箱的容量就是我們所稱的「再訂購點」(Re-Order Point)。「再訂購點」指的是當庫存數量小於或等於訂購點時就發出訂單。而再訂購點數量的多寡取決在訂單前置時間的長短和每日的平均用量兩項因子上。

真正有效益的存貨控管

利用這一種簡單的庫存補充方法,可以用來管理C類的物料庫存量,這種方法雖然會導致較大的庫存數量或是建立較高的安全庫存部位,但可以確保有足夠的C類物料可以使用,而且造成的庫存金額也不會太高。並將大部份的管理資源用在管理A類物料的控制和複查上,如此一來,才是真正的達到所謂庫存控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