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0 ~ C  D ~ H  I ~ N  O ~ Z

Digital Certificates
數位認證。可以讓進行電子商務交易的雙方確認彼此的身份。而企業也需要有這機制來確認與他交易的另一端是誰,才能夠在網路上向顧客收費,或傳送資料給代理商。

Digital Library:數位圖書館
數位圖書館(Digital Library)是一門新興的關鍵技術,它是指利 用資訊科技的協助,將各種型態的資料,如影像、文字、演說等,加以 數位化,並透過有效的資料管理方式,正確且快速地滿足使用者對資訊 的需求。DL所涵蓋的應用領域,可由專業應用面,如出版業、廣告業、 新聞媒體業等,延伸到學術應用或是個人資訊數位之管理、擷取與傳播 。

DNS(Domain Name Server)
網域名稱伺服器。指的是在Internet上,能夠將使用者所輸入的網址(Domain Name)名稱,轉換成對應的一個IP(IP Address)位置的電腦主機。因為在實際使用Internet上,不容易去記憶168.95.192.10這類的IP位置,所以用網址的方式輸入如竹http://www.kimas.com.tw方便記憶,再由DNS來翻譯為IP位置。

DVD:數位影音光碟
「數位影音光碟」(Digital video disc)的簡稱。在形狀和音樂CD及CD-ROM相同的碟片(直徑12公分、厚度1.2公釐)的單面上,可容納4.7GB的資料,相當於7片CD-ROM。利用稱為「MPEG-2」的壓縮技術,能夠容納2小時13分鐘的動畫。以DVD的規格,單面可記錄2層,雙面可記錄4層,因此能夠處理前所未見的大容量資訊。
目前是像錄影機一樣以單機型式出售,不過市面上已經出現像CD-ROM閱讀機(driver)一樣組裝在電腦裡面的機種。將來還將推出能夠改寫的「DVD-ROM」。

DVI:數位影像穿插
會使用多媒體繪圖軟體如Photoshop的人,對於影像壓縮技術一定不陌生,在各種壓縮技術中,較流行的有靜態影像壓縮技術(JPEG)、動態影像壓縮(MPEG)及數位影像穿插(DVI)等技術,在這裡要介紹的是數位影像穿插技術。 DVI是(Digital Video Interactive;DVI)的縮寫,稱為數位影像穿插。簡單地說,DVI是一套影像處理器(processor)及其相關的軟體,這個處理器稱為i750PBB(pixelprocessor and display processor),是一種高速的電腦晶片,它使個人電腦能壓縮(compress)、反壓縮(decompress)及顯示影像。
電腦廠可以將這個處理器裝設在外加的板面上或直接裝在主機板上,形成可以處理多媒體的平台(platform)。其中,最特別處即在於其壓縮影像、靜止照片及音響的方式,它是以壓縮後的影像、照片、音響置於一個稱為媒體選擇陣列當中,因此經壓縮後的媒體檔案,所需的儲存空間自然少了很多。以一般的方式每秒的影像須22MB的記憶空間,但經壓縮後可以減少至150 KB的記憶空間,期間相差大約在80:1或是160:1的壓縮比。
以DVI壓縮技術可產生兩種不同的影像檔案,一種稱為Realtime video(RTV),另一種稱為Production-level video(PLV),其中,RTV所需的空間較PLV為大,而呈現的影像品質RTV亦較PLV為低。

Ducking Station:電腦基座
所謂「電腦基座」,係指置放於在筆記型電腦主機下方的週邊平台,通常與超薄筆記型電腦搭配使用;平台內有光碟機、磁碟機,或者第二份電池。有了電腦基座,超薄筆記型電腦無法內建週邊產品的問題便可獲得解決。在輕薄短小的趨勢下,筆記型電腦體積愈來愈小,擺不下所有的週邊配備,為此,廠商發展出週邊轉接器(I?O Adapter),以及電腦基座,前者有若干連接埠,可連接週邊配備,而電腦基座本身就是一個週邊平台,與電腦相連後,就成了電腦的外接週邊。電腦基座的通俗化說法是「電腦船塢」,將電腦比喻為一艘船,把筆記型電腦放在電腦基座上,就好像把整艘船停放在船塢裡一樣,而且船塢裡有各項週邊配備。平常外出希望減輕隨身物品重量時,就可以把電腦基座擺在家裡或辦公室裡,回到家裡或辦公室裡,再把電腦置放在基座上。一般來說,電腦基座內所裝配的週邊有光碟機、磁碟機,其中,磁碟機所占用的空間通常也能夠裝置電池,二者可交互抽換,等於有所謂的第二顆電池。

E-Commerce
電子商務。電子商務是以電子化的方式作生意,它涵蓋了從廣告、行銷、銷售、訂貨、生產、通路、顧客服務、售後支援到存貨補充等整個交易過程,同時也包含顧客與產品生命周期管理。

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電子資料交換。指公司企業、團體、政府機構之間利用網路通訊方式,將文件報表、資料等利用標準化的格式,再透過加密、解密的步驟進行傳遞、交換。一般屬於B2B的模式。

EMC:電磁相容性
由於各類型的電子產品不斷進入家庭或辦公室,各種產品所發射出的電磁波經常有相互干擾的情形發生。針對此,政府已實施電磁相容性(EMC)的管制辦法,目的就是要解決各種不同產品之間干擾的問題。 環保意識逐漸抬頭,而大多數人所注重的環保問題都集中在環境和水源的污染等有形的污染,但是隨著電子和資訊工業的發達,電子產品之間交互影響逐漸擴大,也成為另一項環保問題。
電子產品都仰賴電力,自然產品本身運轉會產生電磁波。這些電磁波彼此影響的程度,小自如家電產品的聲音及畫面品質低落,或造成電腦產品的無端當機,大至醫院的醫療設備受到干擾,導致儀器故障,或因電磁波干擾,而破壞正常通訊,影響飛行安全等。
目前政府已經將電磁相容性列入電子、電機產品的管制範圍內,例如家用電器、電子產品和部份辦公室產品都已列為EMC的管制範圍之內,而電腦資訊網路系統裝置、客、貨運輸車輛、大型工業機器等也為管制的設備之一,另外今年才立法列為管制使用的無線通訊產品,如大哥大、無線電對講機等,也由交通部電信總局負責管理。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就是企業資源規劃,ERP系統是將企業的生產製造、財務管理、產品銷售與其他相關的業務達到全面性的管理,來協助企業主作決策的系統。與MRP不同的是ERP不只是對生產過程和物料管理作計算分析,而是對整體企業經營,以及與上下游產業的關係作有效的管理,以即時的分析幫助規劃人員在事前做模擬,藉以做出合理有效的決策方針。

Fast Ethernet:超高速乙太網超高速乙太網路
Fast Ethernet)遵循乙太網路的規格與技術,由於乙太網路在市場上由來已久,因此超高速乙太網路推出後,很快的就打入乙太網路原有的市場,成為新一代的主流。
根據Dataquest的預測,到了公元兩千年,超高速乙太網路的收益將超過目前另一網路標準-ATM由於看好超高速乙太網路的商機,目前全球幾家大型的網路廠商,如迪吉多、BAY、3COM等對超高速乙太網路技術與產品的開發可說是不遺餘力,紛紛以併購或收購的方式,取得超高速乙太網路的技術。
超高速乙太網路在傳輸速度方面,可提供一千Mbps(每秒可傳輸一千Magabits),不過目前受限於其他技術的限制,目前僅能傳輸三百至四百Mbps;佈線的傳輸距離介於一百到五百公尺之間,未來將逐步突破在傳輸距離上的限制,使超高速乙太網路更易於推廣。
超高速乙太網路適用於以資料傳輸為主的環境中,同時在搭配一些頻寬管理的特性後,亦可使用部分的多媒體設備,但效果有限,因為不論是乙太網路,或超高速乙太網路,均以資料傳輸(Datacom)為主要的目的,因此,超高速乙太網路適用的環境為:網路服務提供者,也就是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頻寬交換中心(Internet Exchang Point);資料交換中心(Data Warehousing);以及企業內部通訊網路(Intranet)等骨幹架構。

FBT:返馳變壓器
電腦監視器或電視機中最重要的兩個元件,其中之一是陰極射線管,也就是俗稱的映像管,另外一個就是返馳變壓器(FBT; Fly Back Transformer)。返馳變壓器的用途,是用來強化映像管所需要的水平偏向迴路的電壓。
現在的監視器大都有本身外接的電源,這110伏特的電壓進入監視器之後,透過變壓器將電壓分開,基礎電壓用來推動控制IC作開關的動作,另外一部分則分到返馳變壓器上。
傳送到返馳變壓器的電壓高低,端視監視器的水平掃描頻率而定。以現在十七吋較高檔機種來看,水平頻率大約在95KHz(千赫),因此傳送到返馳變壓器上的電壓大約是100多伏特。主電源推動水平頻率IC時的動作,就成為返馳變壓器啟動的訊號。
返馳變壓器在匯集了水平輸入電壓及直流電壓之後,將原本的低伏特數提高為25000到28000伏特,透過高壓將映像管內的電子槍加熱,使得內部的螢光粉發光,將水平掃描投射在畫面上。
返馳變壓器除了負責加壓之外,輻射線多寡的控制也在這個小小的元件上,所以類似TCO92、TCO95等安全規範的達成,也全都得靠它了,但是如果返馳變壓器設計得不好,也很有可能因為高溫高壓而發生爆炸。

Firewall

防火牆。在公司企業或政府機構對外連接網際網路時為避免不明人士闖入進行不法的行為,通常會架設防火牆以阻隔外界的侵入。防火牆通常包括了身份驗証,封包過濾,資料加密解密等功能。防火牆可利用專用軟體為軟體防火牆或是路由器為硬體防火牆。

Firmware:韌體

聽過硬體,聽過軟體,你可聽過韌體(Firmware)?硬體與軟體之間的區別,在於前者不可變動,後者可以變動,例如電腦的硬碟不可能將兩台一GB的硬碟拼湊在一起,成為二GB的硬碟,但是軟體卻可以透過新程式的加入,成為更新的產品。
軟體與硬體的另一個不同點在於前者無形,後者有形,前者雖然有光碟或磁碟片等具體的形態,但那都是儲存媒介,並非軟體本身,後者則一定要有具體的事物才能使用。
但是不論根據那種定義來分類,電腦中的某些東西都無法歸類為硬體或是軟體,例如電腦中的基本輸出入系統(BIOS),這是一種在載入作業系統之前,檢查電腦周邊資源的零件,該程式燒錄在快閃記憶體中,即使電腦斷電後,資料也不會消失,由外型上看來頗像硬體。
但是所謂的BIOS偏偏又具有軟體的特質,它可以經由電腦執行應用程式之後,升級到更新的版本,而且平常只是其中的資料在運作而已,所以仔細分辨,它又好像是軟體。像這種既不軟也不硬的零件,資訊界一般稱之為「韌體」。
除了電腦中的BIOS具有韌體之外,數據機的DSP數位訊號處理器中也有韌體,所以當數據機版本升級時,我們也可以藉由下載新程式方式升級數據機。

FRAM:鐵電隨機存取記憶體
日常生活的電器用品和個人電腦內部均有記憶體,用作資料的存取和記憶。一般常聽到的記憶體均是SRAM(同步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等,FRAM(鐵電隨機存取記憶體)其實也是記憶體家族的成員之一,屬於非揮發性記憶體。
FRAM與非揮發性記憶體的產品特性相同,但在低耗電性、高耐久性(號稱十年以上)以及高速讀寫的特性(為現行DRAM速度的四倍),則遠優於其他非揮發性記憶體。FRAM的構造為「Perovskite結晶構造」,最能代表鐵電記憶體薄膜材料為PZT,位於結晶中心的鋯和鈦的原子,會隨外部的電界變化位置,即使除去電界也能維持。FRAM與SRAM、DRAM一樣能高速讀寫,但SRAM、DRAM卻有揮發性的缺點。
FRAM同時也具備RAM的優點,無論對寫入或讀取資料,都可以相同的速度使用,而重寫速度甚至可高達一兆次甚至更多,因此具低耗電量的優點。
目前以日商對FRAM技術的研發最為熱中,松下、東芝、羅沐、日立等廠均已投入FRAM領域中,日商如羅沐已開始量產FRAM,並有應用在RF IC卡等智慧卡的實例,未來在成本和應用逐漸普及後,FRAM不無可能大量取代DRAM記憶體。

GIF:圖形壓縮檔案格式
一種圖形或照片的壓縮檔案格式。為了要減少圖形檔案在網路上的傳送時間,目前網路上大部分的廣告圖檔都採用GIF或JPEG的檔案格式。JPEG在表現相片時效果較佳。

GIS:地理資訊系統
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GIS),是指對空間資料進行各種處理、應用與分析的系統,完整的GIS必須具備收集、儲存、取回、檢查、處理、管理、分析、與顯示各種形式地理資訊的功能,整個系統包括電腦軟硬體、地理資料庫、及操作使用人員。
過去,GIS利用的範圍侷限在軍事、教育、與學術等單位,但隨著技術與應用層面的普及,GIS的應用愈來愈走進日常生活中。舉例而言,現在網路上常見的電子地圖便是GIS系統的基本應用,將相關地圖資訊以數位化的方式儲存,提供民眾查詢相關道路、景點、與最佳路徑等等。
GIS與衛星定位系統結合,所發展出來的汽車導航系統,就幫助駕駛人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以及引導駕駛人到達目的地。
此外,林務局要掌握管轄區內的森林情況,過去必須靠巡山人員,若是發生森林火災,還得靠人力去探知起火點,再加以救火,現在則便可透過GIS,建立森林的地理資訊,包括樹的數目、面積、地形等等,一旦發生天災人禍,很快可以由GIS 當中,獲取相關的資訊。
其他GIS可應用的範圍還包括物流派遣系統、消防水源資訊系統、車輛導航與監控、都市計畫及土地管理、網際網路應用、以及空氣污染資訊系統、公共管線管理系統等。

GSM:泛歐數位式行動電話系統
我們經常聽到的GSM行動電話,英文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之所以以Global為名,是因為當初訂定標準時有發展為全球化的企圖心。由於它主要由歐洲國家電信公司發起及主導,中文一般翻譯為「泛歐數位式行動電話系統」。
從中文翻譯不難看出,GSM 是屬於泛歐洲通行的標準,而且是數位式。它的起源是由歐洲十七個郵電協會會員,於一九八二年組成小組共同研發後提出,並開始商用運轉,因為幾家大廠的強力支持,加上功能佳,提出至今不過十五年,不僅全歐洲通行,幾乎全亞洲也是。總計目前全世界已有超過一百個國家支持並採用,用戶也因此得以享受一卡行遍天下的樂趣,因為只要是使用GSM系統的地方,系統講的都是同一種語言,沒有轉換的問題。
同時,也因為它是數位式,所有的用戶資訊可以儲值在一張IC卡(稱為用戶識別模組卡),一插卡,電話就可以讀取卡上的資訊並傳送出去,與系統連上進行確認等動作後,就可上網通訊。
至於GSM的通訊原理,係由交換機系統、基地台系統和行動電話機等,構成細胞式行動通訊架構,採用上鏈(基地台接收)890-915MHZ(兆赫)、下鏈(基地台發射)935-960MHZ無線電頻段,以劃時多路進階(TDMA),以及調變方式,提供行動用戶語音、數據、傳真及電傳等服務。

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由美國政府建造,整個系統花費超過一百二十億美元,它原本屬於美國科技資產,並曾在一九九一年沙漠風暴波斯灣戰爭中,擔任主要軍事行動導引任務。現在這套系統已開放民間商業化應用,各國民間地面基地站均可接收此無線電訊使用,相當於「 天空中的網際網路」公共資源。
美國GPS系統是由三個部份組成,第一部份是太空,由二十四個定位衛星在六個軌道上運轉,衛星以兩萬公里高度,以及十二小時繞行地球一圈的速度運轉,這樣才可確保每個衛星可在每天同一時間通過地表同一點,也使得地球表面任一角落的上空隨時都有五至八個定位衛星通過,構成太空中的虛擬方位座標。
大部分GPS衛星接收器都儘可能設計為可追蹤最多顆衛星,但實際上只要能追蹤四顆衛星就能達到定位效果。由於每個衛星運轉壽命約七年半,過了這個週期,運行軌道就會偏移,造成電力逐漸耗盡,美國運輸部已有因應對策,使軌道上經常保持三顆備用衛星,當任何衛星發生故障或耗損時,可做為緊急調配之用。
自一九九三年以來,GPS已被大量應用在汽車衛星導航系統上,日本四十大商社與日本電子地圖協會已共同合作,發展出適合於日本國內環境之固定汽車導航系統;以美國為首的歐美國家則以開發機動性強的筆記型電腦為主體。


Home page:網路首頁
原本是指Internet上公開資訊的電腦所在位址的WWW首頁,但一般大都用來指稱該位址所具有的全部內容。首頁必須用稱為「HTML」的排版語言來撰寫製作。

Hit:觸擊
Everytime  a browser asks for a piece of information from the server, perhaps a graphic, perhaps a document, perhaps a video clip, it gets logged by the server. The requests are called hits. 每當瀏覽器向伺服器提出要求時所下載的每一件資訊(它可能是一張圖、一份文件或是一段影像檔),都算是一個「觸擊」。每一次的觸擊都會被伺服器 所記錄。

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超文字標記語言。是構成網頁最基礎的要素,雖然現今有很多新技術來編寫網頁,但HTML是最早應用於網頁製作的語言,目前仍是WWW共同的標準語言。